于吉就這么被殺了,當然有信奉的人就說,于吉沒有死,而是脫下皮囊成仙了。裴松之還引用了幾家相關史料,大都是說于吉如何有神通,卻依舊被孫策斬殺。孫策為什么要殺于吉,情況非常復雜,我們這里不說是不是于吉挑戰了孫策個人的權維,而先說說于吉這人。于吉出場便被捧為神仙,地位崇高。我們要知道,佛教大約是漢明帝時期傳入我國的,佛教的出現,才有了道教的產生。道教就是為了對抗佛教而橫空出世的,佛教講輪回,道教講修道成仙,這些和世俗政權有時是相抵觸的,在我國,皇權永遠高于宗教權,當宗教權挑戰皇權時,其結果可想而知。于是乎,明白于吉為什么要被孫策所殺。

如果孫策不殺于吉,任憑他在自己的地盤發揮發揚,最后的結果就是成就了于吉的美名善行,突出了孫策的暴虐,那么長此以往,直接會威脅到江東政權的穩固,甚至有可能一夜崩潰。這不是筆者在危言聳聽,諸位看看,在孫策掣寶劍令左右速斬于吉,眾官還在力諫,當時孫策是怎樣的表現,策怒曰:“爾等皆欲從于吉造反耶!”眾官乃不敢復言。這是什么?這有逼宮的味道,看不見的硝煙,人們眼里只有于吉,少了孫策。孫策的命令遭到了消極抵抗,強烈的挑戰。長此以往,孫策還怎么帶兵打仗,與他的那些對手們一決高下。所以,孫策是明智的,看得深遠的,有獨到眼界的,不愧為“小霸王”的稱呼。

其實,于吉即使去到曹操、劉備那里,其結果都是一樣的。為什么?
因為,若在和平時期,也可能遇上大度的君主,封個國師,幫助料理朝庭事務也不是沒有可能,讀《西游記》便知。但在攻城掠地,軍閥混戰,搶占地盤,都想做老大稱王的混戰之時,無疑是行不通的,亂世需重典。需要的是絕對權維,被崇拜的只能獨尊,只能是王權,至高無上的威嚴哪兒會允許其它的來搶來奪,或者削弱,這也是于吉被殺提供了大前提。所以,不要認為曹操、劉備就只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不殺人,看看孔融、呂布的下場。
當然,于吉也是清醒的,他自己也知道自己難逃一死,但為了宣揚自己的法術,弘法,也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總的來說,于吉死得冤,也不冤。冤,這樣一個為百姓做事,普施符水,救人萬病之人,在戰亂中被殺,確實有幾分冤屈;說他不冤,也一點沒錯。因為于吉出現在一個不該出現的地點和時間節點上,我們想想,他要是出現在鄉村,在和平時期,會被殺嗎?答案是肯定的——不會,具體理由就不展開來說了。可他偏偏要出現在孫策的眼面前,出現在吳會,出現在孫策統兵打仗,建立根據地,擴充地盤的時間里,錯矣。所以,做再正確的事,不管出發點多好,如果時間地點沒有把握好。結果可能背道而馳,適得其反。
于吉就是例子。
于吉雖然在《三國演義》里出場急促,時間也短,但這股力量不可小覷。歸納起來,于吉的死,死于這三點:
一、 動搖了孫策的群眾基礎,那可是政權的根基。(群眾膜拜)
二、 削弱了戰斗力和凝聚力。(文武將官公然反對孫策)
三、 搞亂了法紀,敗壞了秩序。(獄吏為了于吉私自寬刑,違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分頁:1/1頁上一頁1下一頁
相關閱讀推薦:
三國演義之中最受歡迎的兩個兄弟誰是?
趣聞解密: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是誰?
三國演義中趙云其實過得很憋屈 為何這么說
三國演義中的驚人謎團:貂蟬、關羽各占一個
三國演義中關羽美髯公的美稱是怎么來的?
關羽張飛武藝從何而來?翻遍三國演義竟無記載
三國演義中:最“厚臉皮”的人物竟然是他?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與本站無關,自行辨別真假,損失自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郵件 enofun@foxmail.com ,如未聯系本網所有損失自負!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網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