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第一批90后”刷屏了:
第一批90后已經出家了,
第一批90后已經禿頂了,
第一批90后已經離婚了,
第一批90后的眼睛已經瞎了,
第一批90后的胃已經垮了,
……

第一批90后招誰惹誰了?90后要完蛋了嗎?
生活方式不同,經濟壓力一樣
我承認,90后確實過的有點喪。
打開朋友圈就會恐慌,自己花唄沒還完又有同學曬盧浮宮看展了,進了BAT的同學股票小賺了一筆,比自己丑的整容婊女同學嫁了土豪(已屏蔽),土豪抱著澳洲帝王蟹站在游艇前。
感覺個個都是人生贏家,我們這種非一線城市出生,家境一般,沒念過985更不是海歸,不在大公司上班的普通90后,是不是可以去死了?
植發(fā)?免談。要我扎腦門好幾次還1次最少45000?還成活率40%-70%?我還是看下假發(fā)有沒打折吧。
照鏡子法令紋又深了,進口玻尿酸1支5000打不起國產不敢打,脂肪填充28000還是算了。沒錢買青春就化化妝得了,抹上割肉買的香奈兒粉底液,早高峰被擠成人肉包子的廉價感還是揮之不去。

不爽!約朋友周六上午吃brunch花200,看場小話劇再花380。反正有花唄,花完就還唄。
月薪7000,每天下班地鐵口遇到“天津買房嗎?月供只要8000”,深吸一口氣回到月租1500的8m2出租屋。家里只能放得下70cm寬的瑜伽墊,除了床、桌子和沒有名牌衣服的三合板衣柜,可支配空間完美呈現70×180cm長方形:一張28包郵瑜伽墊的大小。
是的,80×180cm的那款我家都放不下。
改善下生活?環(huán)內7000租個一居?先租得起四環(huán)3000塊的單間再說。
也有人早早看透,既然每天996也換不回1套首付,不如打拼幾年后回老家結婚生子。
畢竟你媽的嘮叨根本停不下來:“你媽我在這個年齡已經有你了!”“先把婚結了,真不催你們生孩子。”

一個90后網友這樣寫道,“已經想不起10年前的自己。但轉頭一想,我是佛系男孩呀,瞬間釋然,人生就去一場戲,我他有緣才相聚。”
90后早已成為各行業(yè)中流砥柱
可無論社會怎么看待90后,90后轉眼間已經成為中流砥柱。
潮人總說自己on the road ,第一批90后們也每天on the road 2小時,天天擠地鐵怎么可能不未老先衰?排隊的時候在想“地鐵為什么要漲價?流量為什么那么貴?我容易么?我是白領吧?為啥像個民工?”啤酒肚又頂上了前面人的背包,太尷尬了,趕緊把背包轉前面。
到公司,認真工作也就算了,經常挨老板懟也就算了,但為什么動不動收到這種標題:《90后的你即將被95后下屬干掉》?

現在各路公眾號都在探究00后,什么語C(用語言玩cosplay),干物女(認為什么事都很麻煩干脆湊合著過的女人)……
考慮過我們這些90后一臉懵逼的后的尷尬嗎?特別是看《00后眼中的90后》:“90后?二十六歲吧,孤家寡人”,“叫中年人”,“九零后,大嬸兒,呃,大叔”,“‘古代時期’出生的……
真要一口老血噴死了。
其實,90后孤寡老人看不懂tfboys真會沮喪的。00后妹子在舔屏,90后阿姨們只能露出慈祥的姨母笑,笑出2支玻尿酸也搞不定的法令紋。不能老!精分起來趕緊在易烊千璽微博評論幾個?。

看不懂有什么關系?反正的明天后天大后天也看不懂啊,為什么還要費勁搞懂呢?開心就好。
90后雖然有點喪,但在積極地生活
90后是很喪,可是人生本來就很喪啊!但并不妨礙們一邊吃黑心食品一邊養(yǎng)生啊。就業(yè)環(huán)境差就周末跨城去聽講座,報個口語班改善下啞巴英語;空氣不好,正好蝸居看書,邊洗衣服邊聽羅振宇替我讀書,早點睡覺周六加班才有精神。
996就要放棄夢想嗎?怎么可能?
90后爭當斜杠青年(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yè)》,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yè)”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yè)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在宇宙行上班也可以是自由撰稿人、插畫師,或者美妝博主。
我們渴望自我實現,知道夢想成真的幾率很小還堅持。因為平臺這么多,不使盡渾身解數嘗試已經成了一種罪。
“90后空巢老人”周末回家一個人也沒有,只能和朋友胡吃海喝。網紅店的隊再長,也比周末一個人躺尸干瞪眼好。薯片揀黃瓜味的,飲料選紅棗味的就ok。七喜貌似比雪碧健康吧,那就七喜吧。吃完我還可以蹦養(yǎng)生迪,讓蒼天知道我不認輸。這樣折騰下來我們突然發(fā)現身體承受不住了,別人火鍋烤串擼的飛起,我們只能枸杞泡茶喝白粥。

但買個保溫杯,對自己好點,也要被嘲笑一番。不如健身吧。
雖然買鴨絨襖都買到腳脖子的了,還是要掙扎著改善體質。沒錢在環(huán)內辦年費10000的健身卡(當然郊區(qū)也有,那個衛(wèi)生條件你可以想象,所以不辦)。“One,two,three再來一個battle”的心率健身課還是留給00后吧,“吸氣,呼吸,想象自己和周圍融合一體。”更適合90后。
喪只是90后的自我調侃
我們90后自我吐槽脫發(fā)、胃痛、養(yǎng)生balabala是在自嘲,自我調侃,沒想到一不小心變成了群嘲……其實我們并不是真的那么喪。
況且喪是共性,誰代入都成立而非90后獨有。為什么不能垂頭喪氣一會兒?為什么非要一碰到問題就立刻拿出解決方案?請讓我感受一下沮喪和難過,我有權利在可控范圍內感受消沉。只有認真感受了,才能重整旗鼓重新出發(fā)。
人生悲歡離合為什么我總要逃避挫折?很喪的時候就收拾屋子擦地板掃廁所,所以每次壓力很大的時候屋子里就特別干凈(大概可以算是一個優(yōu)點了吧)。不要嫌棄我們90后喪,也不要用我們短暫的燃定義我們,然后在我們喪的時候說“你變得不像你了。”萬物都是運動的,包括我們的心情,怎么可能被幾個標簽定義?

因為我們足夠冷靜,我們不需要別人潑冷水。雖然我們“亞歷山大”,但我們也爭當西西弗斯。
魯迅先生有句話說得好:“愿我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90后的標簽在80后身上也出現過
其實,我們90后是最不應該被貼標簽的一代人。
為什么?
70后、80后經歷的文化大背景還有所不同,但80后、90后都是物質生活比較豐富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差距真那么大嗎?當年80后被批“太自我”“沒責任心”,現在輪到90后繼續(xù)背鍋了?

用90后這種標簽來定位他們,和靠星座招聘有啥區(qū)別?90后本身指的就是17到27歲年齡段的人,誰不會經歷17到27歲?不過是自媒體們追熱點的說頭。把“90后”換成“17到27歲青少年”,還有多少人會感興趣?
往后了說,90后對00后的印象也不過停留在“互聯(lián)網原住民”“小學生戀愛”,90后會怎么看等00后走向社會崗位?到時候00少不了像80后、90后一樣被消費吧。
所以,管他的呢,加油吧,正年輕的90后們。
(王星星)
當前:
神吐槽
推薦:狐謅冷笑話每日輕松一刻FUN來了新聞哥
上一篇:神吐槽:雙11沒被坑夠,雙12還想被坑一次?
下一篇:沒有了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與本站無關,自行辨別真假,損失自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本站郵件 enofun@foxmail.com ,如未聯(lián)系本網所有損失自負!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網發(fā)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