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重力裝置在地球上的功能大致己經解釋了,但是其實反重力裝置最大的舞臺絕對不在地球上,重力的控制一直是人類現在面對的一大難題,這也絕對的制宰著人類要上太空的野心,其實現在要上太空,我們可以看到難度非常大,首先是要用很大只的火箭將負載發射升空,這過程之所以如此的艱辛其實只是因為兩件事:一是速度,二是阻力,因為要上軌道,就必須要至少具有環繞速度,環繞速度相對于現在星球上的運載工具就是一個超級高的速度,要加速到環繞速度己經很辛苦了,而需要在有大氣層的情形下加速更是需要額外再多浪費很多的資源來做這件事。而有了反重力裝置后,這一切都不是問題了,如之前所說的,反重力裝置在一開始就可以直接先變形切到太空以避免大氣擾動,所以在這個時候就己經在接觸太空了,但是這個狀況和之前的衛星環繞有個很大的差異,就是反重力裝置可以再切回大氣層內,但是衛星是沒辦法的。不過當反重力裝置成型之后,上方的結構物是沒有在動的,也就是說,即使是你生活在太空中,也是可以完全的感受到地球對你的重力拉扯,這和之前我們對太空的想象是完全不同的。

回到這里,我們要看一下現在國際對太空中生活的研究主要目標有幾個:
第一:是人類如何在無重力狀態下生活,無重力狀態對于我們這些己經適應了地球重力的生物是一個全新的狀況,所以這一定需要了解,但是這件事對于反重力裝置己經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事了,因為在反重力裝置上是有兩種重力的,一個是地球重力,一個是由于反重力環高速運動所產生的反重力,兩個互相扺消才能讓結構維持懸浮在半空中。

第二:是太空氣候的干擾,也許很多人不見得知道什么是太空氣候,首先,我們要先知道我們住在地球上是非常幸福的,因為地球有大氣層,有磁場,有臭氧層等等的保護層,讓我們這些生物不會因為直接曝露在太空中無所不在的輻射線而受傷甚至是死亡,這也是為什么地球能夠孕育生命的原因。但是如果今天超出了大氣層到了太空中,失去了大氣層的保護,那我們就要直接面對宇宙中的各種輻射線的侵襲了,這也是現在各種星際任務讓人遲疑的最主要原因,因為要保護生物不受到輻射線的侵襲,必須要有很厚的保護層來避免輻射線的穿透,這個厚度至少要達到公尺級以上的混擬土才行,而這正是之前太空任務的罩門:要發射重物上太空的能量耗費過高。但是在反重力裝置上這不會是太大的問題了,所以我們可以在反重力上方的不動結構物上必須要做很厚的墻壁,這樣才能安全的防護輻射線的攻雞。

第三:殞石攻雞,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世界末日笑話,這里指的磒石并不是大顆的磒石,而是一些小到很難發現的殞石,在地表由于我們是有大氣層的保護,所以這些殞石在落在地面之前都己經先化成流星了,大部份都在降落在地表前被燒毀了,而失去了這個大氣層的保護就必須要直接面對殞石的撞擊了,所有的天體都一樣,這些天體之所以沒有全部被吸到太陽這個超級重量天體中都是因為這些天體具備了速度,而且這個速度是很高的,即使撞上來的只是一個小塵埃,被撞到的動量都非常的龐大,所以要把墻壁再做厚一點才能承受這種打擊。否則在太空中墻體破一個小洞可不得了,和水壩破洞是一樣的意思,空氣可是會跑光光的。
不過至少看起來,以反重力裝置所設計出來的環體上了太空中,會比目前以火箭發射升空的衛星甚至是太空站還要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多,至少可以有厚重的墻壁,有和地面接近的重力,這樣看來人類往太空發展并且殖民是愈來愈可行了。但是,重力是地球提供的,如果要把反重力的環體離開地球事實上就沒辦法再提供同樣的重力了,我們所謂的太空發展最重要的部份其實就是星際旅行,以現在來看如果到不了其他的星球要談什么太空發展呢?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重力問題,最近NASA己經有一些研究在研發太空中的人工重力,主要就是利用旋轉來得到離心力以達到人工重力,現在的問題出在旋轉的圓周大小如果太小,人會感受到旋轉而暈眩。因此讓圓周變大是必須的。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與本站無關,自行辨別真假,損失自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郵件 enofun@foxmail.com ,如未聯系本網所有損失自負!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網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