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空洞是什么?臭氧是氧氣的一種異構體,在大氣中的含量僅占億分之一,其臭氧的濃度因海拔的高度而異。在距地面15~50千米高度的大氣平流層,集中了地球上約90%的臭氧,這就是“臭氧層”。那么,臭氧層對人類有何益處呢?

1849年,人類首次發現了臭氧。
臭氧層對我們人類是有巨大貢獻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保護地球上的人類和動植物免受短波紫外線照射而引起的傷害。第二,臭氧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并將其轉換為熱能加熱大氣。臭氧分子是平流層大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有調節氣候的重要功能。臭氧層在平流層的垂直分布對平流層的溫度結構和大氣運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臭氧層一旦耗竭,將勢必℃對人類及其生存的環境造成極為不利的后果。第一,紫外線輻射將增強。經科學研究證實,有害的紫外線是皮膚癌和眼科疾病發病的主要原因。屆時皮膚癌和白內障患病的比率將大幅上升。第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紫外線輻射將使農產品產量和質量都下降,漁業也會大幅減產。第三,還會使地球表面升溫,南北兩極加快融冰,以使海平面上升,從而導致更多禍及人類的自然災害發生。

然而,臭氧層這道天然屏障,近十多年來卻仍在遭到破壞。這個問題是1974年美國化學家羅蘭和穆連首先提出來的。他們認為,一種叫氯氟烴(CFC)的氣體被輸送到平流層后,在那里分解產生的原子氯(C1)就將有可能破壞臭氧層。于是,科學家們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每年春天都在南極考察臭氧層。1994年,人們首次觀察到了至今為止最大的臭氧空洞,它的面積相當于一個歐洲大小的2400萬平方千米。英國南極探險隊從1997年開始觀察南極上空以來,每年都會在9~11月發現臭氧層空洞。這個發現引起了聯合國相關組織的高度重視。1995年1月23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定從1995年開始,每年的9月16日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經科學研究證實,氟利昂在使用中被排放到大氣后,將長時間滯留在大氣中。由于它不能在對流層中自然消除,只能緩慢地從對流層流向平流層,然后被強烈的紫外線分解。分解后產生的原子氯將會破壞臭氧層。那么氟利昂是一種什么氣體呢?氟利昂是氯氟烴物質中的一類,是一種化學性質穩定、不可燃、無毒的物質,被廣泛應用于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清潔溶劑、制冷劑、保溫材料、噴霧劑、發泡劑等中都使用了氟利昂。

知道臭氧層被破壞后對人類導致的后果,我們是不是要一起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除了氯氟烴外,在工業廢氣、汽車和飛機的尾氣、核爆炸產物、氨肥的分解物等中可能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甲烷等幾十種化學物質,都是破壞臭氧層的因素。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與本站無關,自行辨別真假,損失自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郵件 enofun@foxmail.com ,如未聯系本網所有損失自負!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網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