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大滅絕是指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存留下來。在集群滅絕過程中,往往是整個分類單元中的所有物種。生物大滅絕標志生物無論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過劫難,而且還經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起滅絕,卻總有其他一些類群幸免于難,還有一些類群從此誕生或開始繁盛。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62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但集群滅絕對動物的影響最大,而陸生植物的集群滅絕不像動物那樣顯著。
科學家最近發表的研究結果一改過去冷靜的口吻,直言警告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經開始,世界已經失去十億多只哺乳動物、鳥類、蟲類、兩棲類動物。主導這個研究的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教授杰拉爾多·塞巴洛斯說,情況嚴重到如果不用強烈的口吻就已經不道德的程度。
現狀 比過去幾百萬年都要快
這份由斯坦福大學與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聯合撰寫的同行評審報告,繪制出了2萬7600個受威脅物種的數量與種類在過去一百多年每況愈下的趨勢。報告主要作者斯坦福大學教授迪爾佐指,“這是全球性的生物大滅絕事件”。
之前的研究顯示,物種滅絕的速度比過去幾百萬年來都要快。新研究指出,數十年來,三分之一數量正在減少的物種未被列為瀕臨絕種,但數量減少了將近50%。其中有些是相當常見的動物例如燕子等。塞巴洛斯說,以前燕子每年會到他家筑巢,但過去10年來這個景象不復見。獅子過去遍布全球,除了非洲大部分地區外,在南歐、中東到印度西北邊都看得到,但現在大部分的獅子都已經消失了。
科學家研究全世界177種動物后,發現在1900到2015年之間,其中將近一半喪失了80%的活動范圍,這個情形以亞洲最為嚴重,接下來則是澳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其中四成動物,包括犀牛、紅毛猩猩、大猩猩以及多種大型貓科動物的可活動范圍,大幅縮小至20%。“在一二十年前,獵豹、獅子和長頸鹿并不是瀕危動物,但現在,這些動物也成了瀕危物種”,每年平均有兩種脊椎動物從地球上消失。
質疑者都同意滅絕不遠了
當然,也有其他學者對研究提出質疑。杜克大學的斯圖爾特·皮姆教授表示,研究整體結論雖然沒錯,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尚未開始。皮姆說:“這種事情還沒發生,但我們距離它已經不遠了。”在倫敦動物學會的羅賓·弗里曼看來,本次研究措辭強烈,旨在引發公眾關注,這無可厚非,“但一定要有限度”。另外,把人類人口爆炸當做“萬惡之源”在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不過,社會公眾需要關注環境問題,還要知曉人類扮演的角色,共同改善我們居住的環境。在這一點上,無論專家還是百姓,相信都是認同的。
科學家表示人類最終會因生物大滅絕而付出慘痛的生態、經濟和社會代價,但他們對未來相當悲觀,表示各種跡象顯示未來20年生物多元性會遇到更多打擊。在未來數十年,氣候變化勢必成為動物面對的另一巨大挑戰。北極冰融化、氣候形態改變,導致北極熊的數量明顯銳減早已眾所皆知。
原因 人口過剩以及過度消費
本項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斯坦福大學教授保羅·埃爾里希說,野生動物物種因棲息地受到破壞、過度捕獵、有毒污染、外來物種侵入和氣候改變而受到影響,但最終的主要因素還是人類人口過剩、人類過度消費,尤其是有錢人。
目前全球人口攀升到74億,自1960年以來已增長超過一倍;相較下,野生獅子的數量現在為2萬頭左右、獵豹7000頭、大熊貓1000頭,蘇門答臘犀牛僅剩下大約250頭。
埃爾里希曾在1968年出版了突破性但也相當具有爭議性的著作《人口爆炸》。他表示能夠采取行動的時間非常短,但人類人口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縮減,他認為能夠在消費方面改善的事情還很多,例如成立野生動物保護區、設立物種多元保護法等。
展望 未來20年情況會更糟糕
塞巴洛斯說:“物種種類與數量大規模消失,顯示我們對所有野生物種、對那些自開天辟地以來就與人類共存的動物缺乏同理心。”
撇開道德責任不說,頂層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絕種,可對食物鏈下層產生疊層效應,并干擾整個生態系統運作。為農作物傳授花粉的蜜蜂與協助控制害蟲數量的飛禽生存受威脅,也會直接沖擊“坐享其成”的人類。
科學家認為,雖然人類還有機會扭轉頹勢,但是前景不容樂觀。“種種跡象表明,未來20年,人類只會更加變本加厲地破壞生物多樣性,給未來的生命——包括人類自己的生命——蒙上陰影。”研究人員說:“采取有效行動的時間已不多……生物聚合體若大量滅絕,人類終須付出高昂代價。”
到目前為止,地球已經經歷了五次物種大滅絕,但都可以歸結于“天災”,而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則首次是由于人類自身的活動而導致的。人類的過度膨脹和貪婪是摧毀地球物種的主要原因。科學家稱,動物若從地球上消失,將給生態系統帶來災難性打擊,包括其他野生生命甚至地球本身。
比較 前五次“天災”VS第六次“人禍”
地球過去曾經發生過五次物種大滅絕,第一次發生在4.43億年前,冰凍時期使海面下降100米,當時物種多半居住在海中,因此這使得60%到70%的物種滅絕。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
第二次則是在3.6億年前,長期混亂的氣候事件使得淺海地區的生物受到嚴重影響,70%的物種包括幾乎所有的珊瑚因此死亡。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又稱泥盆紀大滅絕。
2.5億年前西伯利亞發生的大型火山爆發、氣候暖化引發的天災等,使得三葉蟲、大型昆蟲等95%的物種喪生。第三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二疊紀大滅絕。
2億年前也發生過四分之三的物種喪生的情況,很可能是因為一連串火山爆發,但恐龍因此得以欣欣向榮。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三疊紀大滅絕。
6,500萬年前發生第五次滅絕,小行星重創墨西哥地區,導致大型火山噴發、恐龍和菊石目動物滅亡,哺乳動物如人類得以趁勢興起。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又稱白堊紀大滅絕或恐龍大滅絕。
科學家說,地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發生,且其滅絕速度快得超乎想象。
自從人類出現以后,特別是19世紀工業革命以后,由于人類只注意到具體生物源的實用價值,對其肆意加以開發, 而忽視了生物多樣性間接和潛在的價值,使地球生命維持系統遭到了人類無情的蠶食。
科學家估計, 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在此背景下,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
1600年以來,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而絕大多數物種在人類不知道以前就已經滅絕。
應對
這些做法或可緩解危機
擴大并加強管理野生動物保護區。
消除打獵者或偷獵者的動機,改變他們的生活來源或蛋白質來源。
增加農業產量,保護土壤,更多種植耐旱、防蟲害的作物。
改變目前人類的飲食食譜。
人類群體越有錢,越傾向于多消費肉類、糖類或淀粉等,而生產這些產品需要更多的土壤或水源。科學家因此建議多吃水果、蔬菜以及堅果和農作物種子等。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與本站無關,自行辨別真假,損失自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郵件 enofun@foxmail.com ,如未聯系本網所有損失自負!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網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