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車壇囧事:特斯拉Model 3是否成為汽車革新的要害?

01 飛奔的特斯拉
特斯拉在2010年以19美元的價格IPO后,由于產品遲遲沒有量產,其股價一直不溫不火,最低時僅為14.98元。2013年后,其股價開始一飛沖天,在2017年6月23日創下386.99美元的新高,市值高達635億美元。要知道,通用汽車的市值不過535億美元。
2016年,通用全年銷量達到996.52萬輛,僅次于大眾集團的1,031.24萬輛以及豐田汽車1,017.50萬輛,位列第三位。特斯拉呢?2016年全年銷量不過76,230輛,2017上半年銷量47,100輛,還不及通用的零頭。
甚至,特斯拉上市以來沒有一年是盈利的,根據財報,2016年虧損了6.7億美元。那么,撐起600億美元市值的底氣是什么?

02 變革之心
無論你對特斯拉的評價如何,都無法否認一個事實:如同當年iPhone橫空出世,從此改寫了手機歷史一樣,特斯拉也正在用它略顯激進的方式影響著汽車行業。
2012年Model S的亮相讓人驚嘆的是純電驅動、接近汽油車的續航以及超跑般的加速能力。但如今,特斯拉顯然已經不滿足于這些用于和傳統汽車較量的參數,開始研究更多前沿技術。
特斯拉和iPhone有太多相似之處。蘋果在最初掀起觸控革命時,曾遭遇“沒有反饋感”、“不能盲打”等負面評價,特斯拉引領的電動汽車也在經受“充電時間慢”、“不適合跑長途”的質疑;蘋果每年都會使用性能最強的芯片,特斯拉在加速能力上也一騎絕塵;甚至在像iPhone取消耳機接口這樣的激進決定上,Model 3取消儀表盤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歷史總是相似的,但絕不是簡單的重復。
iPhone頂著質疑將觸控變成了手機的標配,從此整個行業不再回頭。特斯拉能否像消滅鍵盤那樣消滅汽油發動機,將電機塞進每一臺汽車?
曾經,手機的性能不被重視,諾基亞被調侃“科技以換殼為本”。以iPhone為首的智能手機崛起后,性能競爭才愈演愈烈。特斯拉能否像iPhone影響手機行業那樣帶領汽車將高性能下放到中低端產品中?
iPhone在觸控普及后,又應用了視網膜屏、語音助手、指紋識別、壓力觸控等一系列前沿技術,并且被其他廠商效仿。特斯拉的超大中控屏、OTA升級、直升機視野擋風玻璃以及對自動駕駛的探索能否同樣引領汽車行業?
特斯拉的走量車型Model 3首批30輛正式交付,這意味著電動汽車的扛把子品牌正式進入作為傳統車企銷量支柱的中型車市場。Model 3之于特斯拉就像iPhone4之于蘋果,能否借此全面普及是成敗的關鍵。iPhone4做到了,這回看Model 3的了。
不論如何,變革已經開始了,這也是撐起特斯拉600億美元市值的關鍵所在。

03 投資機會
除了特斯拉以外,同樣有很多其他公司正在參與這場汽車行業的變革。
對車企來說,巨頭希望通過改變來維持優勢,其他企業試圖借此彎道超車。國內的比亞迪已經走在電動汽車的前沿,上汽、廣汽、一汽也有所布局。
另一方面,A股上市公司中,研究智能駕駛系統的均勝電子,專注地圖和動態交通的四維圖新以及鋰電池產業的相關公司都在汽車行業的變革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別忘了,互聯網巨頭百度也在專注無人駕駛領域。
A股中的特斯拉概念股值得投資者關注。
特斯拉和這次交付的Model 3讓人看到了新能源汽車進一步普及的可能,也依稀透露著汽車出行變革的方向。
相關個股:特斯拉(NASDAQ.TSLA)、上汽集團(SH.600104)、廣汽集團(SH.601238)、一汽轎車(SZ.000800)、均勝電子(SH.600699)、四維圖新(SZ.002405)、百度(NASDAQ.BIDU)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與本站無關,自行辨別真假,損失自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郵件 enofun@foxmail.com ,如未聯系本網所有損失自負!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網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