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歲的何春雨,是甘肅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清水試驗站小麥育種團隊的一員,從事小麥育種研究十多年了。(圖/楊兆康 文/賈國江)

見到何春雨時,他正在試驗田里收獲小麥,貓腰跪在地上扎麥捆兒,我很難將他和“博士生”“育種專家”這些詞匯聯系起來,他更像一位普通農民。

何春雨仔細挑選出優異小麥單株,單株要連根拔起,以保證其完整性。

何春雨說忙的時候,試驗站會聘請一些臨時技術工人來幫忙,團隊成員指導他們操作。小麥育種基本都是先雜交,再進行七八代的選擇,然后參加評比和區試。育出一個新品種,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圖為一個技術工人正在捆扎拔取的小麥單株。

團隊杜久元在試驗田里決選單株和株系。

杜久元是清水試驗站小麥育種團隊的帶頭人。他告訴我,選種、播種、田間管護、收獲、脫粒就是他們一年的工作。天氣條件、土壤肥力、病蟲害等都會影響當年育種工作的成效。“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也是靠天吃飯的農民”,他說。

何春雨將選取的優異株系送往脫粒處準備脫粒。

脫粒前要整理成小把子,才能脫的干凈。

脫粒分幾批進行,包括用大型機脫粒、小型機脫粒和單株脫粒。何春雨正用小型脫粒機脫優異株系和品系。

何春雨額頭沁出了汗珠。

脫粒很是關鍵,不同株系品系的小麥不能混雜,團隊成員要親自把關。每脫完一個品系或株系,都要對脫粒機清雜,嚴格保證株系的純度。

何春雨將籽粒非常優異的品系和株系做好標記。

技術工人們正在進行單株脫粒。

何春雨對選擇的單株脫粒后進行飽滿度、色澤鑒定,以決定去留。

團隊成員魯清林帶領技術工人用大型脫粒機脫優異品系和部分繁殖材料。

大型脫粒機脫粒需六七個人協調配合。天下起了小雨,但他們并沒有停下工作。

脫粒完,魯清林又帶領技術工人去試驗田,他們要趕在大雨來臨前將所有的小麥收完。

技術工人們正在做配套的土壤氮磷鉀吸收實驗前的處理。

何春雨指導技術工人們做抗腥黑穗病材料篩選鑒定。

何春雨開玩笑說,小麥育種就像養育兒女,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精心培育。小麥育種更是一項公益性事業,不可能指靠著掙米發財,只有平心靜氣、耐住寂寞、扛住挫折、堅守希望才能修成“正果”。

騰訊圖片《我國人的一天》(微信號chinaoneday),真實生活,點滴記錄,展現平凡而偉大的我國人。投稿或來信可以發送郵件至:1311211184#qq.com (發送郵件時請把#改成@)
文章來源騰訊新聞,建議下載騰訊手機新聞客戶端瀏覽
當前:
我國人的一天
推薦:每日輕松一刻神吐槽FUN來了新聞哥
上一篇:我國人的一天:古法造紙術
下一篇:我國人的一天:小縣城老警察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與本站無關,自行辨別真假,損失自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郵件 enofun@foxmail.com ,如未聯系本網所有損失自負!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網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