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臣師傅是赤峰地區極少數完全按傳統方法烤制燒餅的手藝人,他和老伴把做吊爐餅當成唯一的生存方式。(攝影/趙志強)

胡臣今年57歲,20年來他堅持純手工制作吊爐餅。1997年,他和侄子從內蒙古赤峰市林西鄉下來到市區當學徒,學做李家老式吊爐燒餅。后來自己親手制作吊爐,他和老伴租房在當地礦區自己開起了一家深受歡迎的手工面食小店。(攝影/趙志強)

胡臣師傅是赤峰地區極少數完全按傳統方法烤制燒餅的手藝人。老伴跟著他當助工也已有18年了,這老兩口把做吊爐餅當成唯一的生存方式。

據《昭烏達風情》一書記載,赤峰的吊爐燒餅原非赤峰本地小吃,而是上世紀30年代由遼西凌源人王子云師傅最早傳入。從此吊爐燒餅便在赤峰流傳開來,成為一道最具日常活力的草根小吃。

胡臣師傅用的“吊爐”頗具特色。先用火將爐烤熱,然后利用杠桿將火爐吊起放入燒餅,吊爐餅上燒下烘而成。這個傳統吊爐外觀呈圓形,比一般制作燒餅的鍋的直徑小很多。

胡臣兩口子,每天凌晨1點就起床,他點爐、生火,老伴和面、揉面。

胡師傅所用的老式吊爐一次只能烘烤12個餅,但是每天前來購買吊爐餅的人非常多,胡臣師傅和老伴練就了特別熟練的制作手法。

胡臣師傅說,他要堅守這門瀕于失傳的老手藝,保留前人的智慧,保證吊爐餅不走樣、不變味兒,其次還要不斷學習,餅小乾坤大,干多少年就有多少年的探索、研究和長進,自己做了20年,仍然覺得沒有學夠。

胡臣師傅兩口每天忙個不停,清晨5點就有人來買燒餅,上午9點開始出售紅糖餅。

胡師傅的鋪子不大,可買賣十份葒火,來買燒餅的人絡繹不絕。周圍的住戶都知道他的老式吊爐餅好吃,走親訪友總是帶十個燒餅當禮物,尤其是女人坐月子總要準備許多做為副食補養,因其味清淡不膩、易消化且涼干以后容易長久保存。外地人吃了這種正宗的燒餅也贊口不絕。

圓圓的吊爐餅不斷從鐵皮屋中變魔術似的流出,滿足著人們的胃口,也芬芳了“打餅人”的生活。這活計既是胡臣師傅老兩口的立家之本,也是兩人辛苦人生的樂趣與寄托。

在這里,無論兩口子遇到什么困難,胡師傅夫妻總是笑著面對,準時出現在他們的燒餅店里。

清晨4點多鐘,當這里上空飄蕩著濃郁的燒餅香味時,大家就知道那對勤勞的夫妻又“出攤了”。

店里每天得用100斤面粉來和面,胡師傅一周就要進一次面粉。

吊爐燒餅曾一度是以缸為爐,具體制法是截取缸的一半,搭一米長的火爐,將缸架在火爐上面,中間隔一尺寬,所以又叫缸爐燒餅。

燒餅店一天大概能用100斤左右的煤,胡臣師傅每天要提前準備好第二天需要用到的煤。

忙碌了一天之后,兩口子只有傍晚能看兩個小時電視,晚上7點就會睡覺了,因為第二天凌晨1點,他們就又要起來開始準備制作燒餅了。

夫妻倆有一個兒子,大學畢業后現在北京工作。老兩口省吃儉用,經常用小店的微博收入,來貼補兒子一家的生活。胡臣師傅一提到他遠在北京生活孫女,就樂得不停。

夫妻二人每天做燒餅400個、紅糖餅 300個,一天的營業額是700元,一個月2萬余元,刨去成本和房租,其實也就是兩個人的辛苦錢了。胡臣師傅準備至少再做10年吊爐餅,等退休時,他希望唯一的兒子能獨立發揮這門手藝,把老式吊爐餅鋪繼續開下去。(微信搜索“我國人的一天”或“chinaoneday”公眾號,加入我們的微社區,分享你的故事,你將有機會成為我國人的一天主人公。)
「 hi,看“我國人的一天”,就上“熱可樂”,域名www.rekele.com 」
文章來源騰訊新聞,建議下載騰訊手機新聞客戶端瀏覽
當前:
我國人的一天
推薦:每日輕松一刻神吐槽FUN來了新聞哥
上一篇:我國人的一天2907期:“袖珍”女孩用小個子追逐大夢想
下一篇:沒有了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與本站無關,自行辨別真假,損失自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郵件 enofun@foxmail.com ,如未聯系本網所有損失自負!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網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評論